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《咏风》阅读及答案

作者:佚名

咏风

王勃

肃肃凉风生,加我林壑清。

驱烟寻涧户,卷雾出山楹。

去来固无迹,动息如有情。

日落山水静,为君起松声。

11.下列对歌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是

A.王勃,字子安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,世称“初唐四杰”,其中王勃是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

B.首句写风的生起,以“肃肃”状风势之速,次句用了一个“加”字,就使无意化为有意的行动,仿佛风疾驰而来,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,有意急人所需似的。

C.颔联写风化为轻烟,带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,变为翻卷的雾气,现出山间的房屋。

D.尾联写到当日日落西山、万籁俱寂的时候,狂风呼呼吹起,更添了秋天的肃杀零落之感。

E.“诗眼”是“有情”二字。全诗扣住“风”的“有情”二字来写。前面从“有情”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,后面又由“有情”赞美它“为君起风声”。

12.这首诗写“风”,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。

答案及解析:

11.CD   

12.这首诗写“风”,以“风”喻人,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。首句描写风起,次句用一“加”字,仿佛风是急人所急的有意行动。下面写风的活动,用“驱”“寻”“卷”“出”“为君”等字眼,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,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。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,寄托了自己的青云之志。

11.试题分析:C项,颔联应理解为驱散涧上的烟云,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,卷走山上的雾霭,现出山间的房屋。D项,尾联的风并非给人肃杀之感,而是写风声不辞辛劳地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,给人以欢娱。

12.试题分析:本篇所咏的“凉风”,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。炎热未消的初秋,一阵清风袭来,给人以快意和凉爽。你看那“肃肃”的凉风吹来了,顿时吹散浊热,使林壑清爽起来。它很快吹遍林壑,驱散涧上的烟云,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,卷走山上的雾霭,现出山间的房屋,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“去来固无迹,动息如有情”了。这风确乎是“有情”的。当日落西山、万籁俱寂的时候,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,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,给人以欢娱。

   诗人以风喻人,托物言志,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。风不舍昼夜,努力做到对人有益。以风况人,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?诗人少有才华,而壮志难酬,他曾在著名的《滕王阁序》中充满激情地写道:“无路请缨,等终军之弱冠;有怀投笔,慕宗悫之长风。”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,寄托他的“青云之志”。宋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称此诗“最有余味,真天才也”,这大概就是其“余味”之所在了。

点睛: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,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,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,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。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、表现手法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。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:准确地判定的手法,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,最后指出表达效果。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,一是内容本身,一是所表达的情感。

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14)没用(4)
分享
<< 返回

肃肃凉风生,加我林壑清。
驱烟寻涧户,卷雾出山楹。
去来固无迹,动息如有情。
日落山水静,为君起松声。

 

古诗分类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