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《送魏万之京》阅读及答案

作者:佚名

送魏万之京

李颀
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。

15.下面对这首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是(    )

A.首联上句由离歌声点明魏万将离去,下句“微霜初渡河”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。

B.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,先写“鸿雁”“云山”,然后写“愁里听”“客中过”,加强加深了行途中的离愁别绪。

C.第三联“催”字用得精妙,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,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,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。

D.颈联写景虚实结合,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。

E.“催寒近”“向晚多”既是对“树色”“砧声”的主观感受,又暗示月不待人、年华易老之意。

16.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?请简要分析。

答案及解析:

15.AD   

16.①依依不舍之情。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,分别之际,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。②担忧牵挂之情。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,路途艰险,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。③关爱勉励之情。长安是行乐之地,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,饱含关爱之情,并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,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。

15.试题分析:题干要求选出“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”,这属于综合考查题,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。A项,“下句‘微霜初渡河’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”错误,从诗中来看,“昨夜微霜初渡河”,点出前一夜的景象,“初渡河”,把霜拟人化了,“微霜”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,故应把选项中“宁静的气氛”换成“萧瑟的气氛”。D项,“颈联写景虚实结合”有误,从诗中来看,“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”,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,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,这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,是虚写,没有实写的内容。

16.试题分析:题干要求学生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?请简要分析”,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。诗歌的标题已经告知学生题材,“送魏万之京”,这是送别诗,故可以从此类诗歌的角度思考情感。首联用倒戟法落笔,点出出发前,微霜初落,深秋萧瑟,渲染离别的情境,表达对友人的不舍;颔联写离秋,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,写游子面对云山,黯然伤神,颈联介绍长安秋色,暗寓此地不可长留,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、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,借以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担忧之情;末联以长者风度,嘱咐魏万,长安虽乐,不要虚掷光阴,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。

点睛:对于诗歌情感题,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,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,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。一般答题的时候,尽量两者都涉及。对于情感的把握,可以从题材入手,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;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,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;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,做到知人论世;可以从题目入手,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,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;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,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;可以从用典入手,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,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、态度和情感。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,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,有无暗示。比如本题中,这是一首送别诗,从标题即可得知,而送别诗的常见情感主要有对友人的不舍、担忧、祝福等,本诗把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合在一起,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、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,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,抒发了诗人的感慨,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

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15)没用(8)
分享
<< 返回
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磋砣。

古诗分类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