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《东坡》阅读及答案

作者:佚名

东坡

宋·苏轼

雨洗东坡月色清,市人行尽野人行。

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。

【注释】东坡: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。荦(luò)确:山多大石的样子。

14.下列对本相关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

A.东坡是一个地名,在当时黄州(今湖北黄冈)城东。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被贬黄州期间他生活很困窘,在友人的帮助下获此闲地来躬耕自给,还筑起居室“雪堂”,并自称东坡居士。

B.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众体兼善。其文纵横恣肆;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。

C.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的清幽、热闹的环境特点。

D.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。僻冈幽坡,加一天月色已是可人,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,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于万物上,更达清澈澄明之境。

E.第二句主要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写。“日中为市”,市人为财利驱迫,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。唯有“野人”,即脱离市集、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,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。

15.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请结合这一特点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案及解析:

14.CE   

15.①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及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。

②这首诗的上两句描写景色,而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,是全诗的铺垫,营造一种清幽的氛围,同时也暗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清雅情怀;诗下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,诗人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而感伤,也没有因为自己像个野人而颓废,而“莫嫌”、“自爱”,表现出其以险为乐、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;诗人虽被贬黄州,仕途坎坷,但乐观旷达,对居住与躬耕的东坡的描写充满情趣,表达了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。诗人将这些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,构成了情景浑然一体的境界。

14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C:热闹改为寂静;E:象征改为对比。

15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,从题干“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请结合这一特点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”可知,本题重在考查借景抒情的手法,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找出诗中的写景句,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。

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。僻冈幽坡,一天月色,已是可人,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,透过无尘的碧空,敷洒在澡雪一新、珠水晶莹的万物上,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!确实当得起一个“清”字。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,不是无谓的。这个境界非“市人”所能享有。“日中为市”,市人为财利驱迫,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。唯有“野人”,脱离市集、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,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。唯幽人才有雅事,所以“市人行尽野人行”。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,使我们不禁从“市人”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,又从“野人”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,而那自得、自矜之意,尽在不言中。那大石丛错、凸凹不平的坡头路,就够磨难人的了。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?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,铿然一声,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,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。没有艰险,哪里来征服的欢欣!没有“荦确坡头路”,哪有“铿然曳杖声”!一个“莫嫌”,一个“自爱”,那以险为乐、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,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。这“荦确坡头路”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?作者对待仕途挫折,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、意气昂扬的态度,绝不气馁颓丧。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。小诗所以感人,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,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;句句均是言景,又无句不是言情,寓情于景,托意深远,耐人咀嚼。

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11)没用(2)
分享
<< 返回

雨洗东坡月色清,市人行尽野人行。
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。

古诗分类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