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《临江仙·送光州曾使君》阅读及答案

作者:佚名

临江仙·送光州曾使君

周紫芝

记得武陵相见日,六年往事堪惊。回头双鬓已星星。谁知江上酒,还与故人倾。

铁马红旗寒日暮,使君犹寄边城。只愁飞诏下青冥。不应霜塞晚,横槊看成。

(注)①光州: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。使君,汉唐以来,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,此沿袭旧称。②青冥:青色的天空。这里代指朝廷。③不应:不顾。

14.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

A.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,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。

B.上片中“谁知”“还与”二词,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。

C.下片通过“铁马”“寒日暮”“霜塞晚”等的描绘,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

D.此词写惜别之情,却一反常态,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。

15.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。

答案及解析:

14.B   

15.示例:①与曾使君依依惜别之情。在“双鬓已星星”之年,“江上酒,还与故人倾”,再与使君送别,不舍之情油然而生。②对曾使君为国守边、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。“铁马红旗寒日暮,使君犹寄边城”就是这一情感的显现。③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。诗人将曾使君与曹操相比并,赞美之情溢于言表。

【14题详解】

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。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,手法不准确,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,语言风格不正确,解诗意,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。解答此类题型,需要考生通读全诗,从标题、作者、正文到注释,要务求全面。然后要看准要求,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,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。再细品选项,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,要注意是从语言、形象、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,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。最后要学会排除。题目AB两项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,C项分析了边塞环境描写。D项分析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。其中B项“即兴而生的愉快心情”分析不当,此处与使君分手,应为依依惜别之情。故选B。

【15题详解】

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,作者,诗歌中的意象、情感关键词,注释等入手。答题时先答出感情,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。诗歌标题为“送光州曾使君”,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,一般的送别诗中都有依依不舍之情。再根据“双鬓已星星”可知,诗人抒发了年华易逝之感慨,从“江上酒,还与故人倾”可分析出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。根据“铁马红旗寒日暮,使君犹寄边城”可分析出诗人对曾使君为国守边、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。根据“横槊看诗成”可看出作者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。

【点睛】小题1: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,其实并不是第一次,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,早年的大纲卷一直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,后来变成了主观题,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。无论何种形式,无外乎对诗歌形象、语言、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。解题时须做到“四步”。第一步,通读诗歌从标题、作者、正文到注释(如果有注释),要务求全面。看清诗歌的体裁、题材,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。从内容上把握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,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;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;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;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步,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,往往是从“理解”“分析”“鉴赏”的角度设题。“理解”多是指内容、主旨、情感,“分析鉴赏”多是指语言、手法。这些需要了解,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,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,是不是有“最恰当”之类的词语。“最恰当”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。第三步,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,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,逐联设题,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,逐句分析。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,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,要注意是从语言、形象、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,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。第四步,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,与论述类、文学类、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,也存在望文生义、张冠李戴、无中生有、因果错置、断章取义等问题,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。这些都要在准确、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,也可以代入原诗中,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。

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11)没用(5)
分享
<< 返回

记得武陵相见日,六年往事堪惊。回头双鬓已星星。谁知江上酒,还与故人倾。铁马红旗寒日暮,使君犹寄边城。只愁飞诏下青冥。不应霜塞晚,横槊看诗成。

古诗分类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