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《蝶恋花·密州上元》阅读及答案

作者:佚名

蝶恋花·密州上元

苏轼

灯火钱塘三五夜,明月如霜,照见人如画。帐底吹笙看吐麝,更无一点尘随马。

寂寞山城人老也!击鼓吹箫,却入农桑社。火冷灯稀霜露下,昏昏雪意云垂野。

[注释]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九月,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,十一月三日到任。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。写完这首词后,他在《超然台记》中追述:“始至之日,岁比不登,连年蝗旱,民不聊生。盗贼满野,狱讼充斥,而斋厨索然,日食杞菊,人固疑余之不乐也。”

14.下列句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是()()

A.灯火钱塘三五夜”,点出灯夕的盛况。“明月如霜”,写月光之白。元宵夜月正圆,灯月交辉,引来满城男女游赏。

B.更无一点尘随马”,化用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诗“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”句,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。说“无一点尘”,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。

C.寂寞山城人老也”是一句过片,使情调陡然一转,用“寂寞”二字,将前面“钱塘三五夜”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,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。

D.击鼓吹箫,却入农桑社”,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,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

E.昏昏雪意云垂野”一句,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,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,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,远离富庶之地,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。

15.有人评价苏轼这首《蝶恋花》,确是“有境界”之作,写出了对“凡耳目之所接者”的真实感受,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。

答案及解析:

14.CE   

15.(1)对杭州的思念之情。这首词题记为“密州上元”,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。钱塘也就是杭州,诗人写灯、写月、写人,声色交错,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、繁荣景象,表达对杭州的思念。

(2)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。“寂寞山城人老也”是一句过片,使情调陡然一转,用“寂寞”二字,将前面“钱塘三五夜”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,为密州上元作反衬,形成鲜明的对比,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。

(3)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“瑞雪兆丰年”的喜悦之情。比起自身境遇,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,民不聊生。诗人在上元之夜,随意闲行,听到箫鼓之声,走去一看,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,祈求丰年。郊外彤云四垂,阴霾欲雪。“昏昏雪意云垂野”一句,表面上意象凄惨,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,有一种“瑞雪兆丰年”的喜悦之情。

【14题详解】

试题分析:题干是“下列诗句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是”。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。C用“寂寞”二字,将前面“钱塘三五夜”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,为密州上元作反衬,形成鲜明的对比,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。E“昏昏雪意云垂野”一句,表面上意象凄惨,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,有一种“瑞雪兆丰年”的喜悦之情。

【15题详解】

试题分析:题干是“有人评价苏轼这首《蝶恋花》,确是‘有境界’之作,写出了对‘凡耳目之所接者’的真实感受,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。”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读懂全诗,根据具体诗句分析,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,抓住杭州、密州气候、地理、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,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,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。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,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。钱塘也就是杭州,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。元宵的特点,就是灯火。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,点出灯夕的盛况。明月如霜,写月光之白,游人如织。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。更无一点尘随马,声色交错,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、繁荣景象,表达对杭州的思念。下阕描写密州上元。“寂寞山城人老也”是一句过片,使情调陡然一转,用“寂寞”二字,将前面“钱塘三五夜”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,为密州上元作反衬,形成鲜明的对比,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。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,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,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。抒发了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。诗人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,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。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,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,心情完全不同。首先,密州不比杭州,贫穷,劳顿又粗陋,再无江南之诗情。而更让他感到寂寞,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,民不聊生。作为一个爱民之官,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?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。他这上元之夜,随意闲行,听到箫鼓之声,走去一看,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,祈求丰年。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,让词人升起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。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,郊外彤云四垂,阴霾欲雪。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,表面上意象凄惨,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,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。结合注释,自身境遇,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,民不聊生。诗人在上元之夜,随意闲行,听到箫鼓之声,走去一看,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,祈求丰年。此词运用了转折、反衬等章法技巧,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。回答时,从词中找到诗句,介乎注释所说的写作背景,正确理解其情绪变化,分点回答即可。

点睛: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:①从题材入手。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。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,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。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,做到知人论世。④从题目入手,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,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。⑤从景物形象入手,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。⑥从用典入手,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,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、态度和情感。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。对于本题,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。

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19)没用(3)
分享
<< 返回

灯火钱塘三五夜。明月如霜,照见人如画。帐底吹笙香吐麝。此般风味应无价。寂寞山城人老也。击鼓吹箫,乍入农桑社。火冷灯稀霜露下。昏昏雪意云垂野。

古诗分类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