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学网

首页 诗文 作者 名句 成语 典籍 小说 赏析 我的 手机版

安如泰山

参考出处

写典故 写出处
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泰山。”

参考解析

写解析 写解析
同“安于泰山”,安:安稳。形容安稳的像泰山一样。形容十分稳固,不可动摇。

动画视频

暂无动画

故事

写故事 写故事
汉景帝任用了一个政治家,叫晁错。在那时候,诸侯的势力很大,土地又多,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,特别是吴王刘濞,更是骄横。晁错眼看这样下去,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,就对汉景帝说:“吴王一直不来朝见,按理早该把他办罪。他越来越狂妄自大,还私自开铜山铸钱,煮海水产盐,招兵买马,准备叛乱。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。”
汉景帝还是有点犹豫,说:“好是好,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。”
晁错说:“诸侯如果存心造反的话,削地要反,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。现在造反,祸患还小;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,再反起来,祸患就更大了。”
汉景帝听了晁错的话,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。过了不久,有的被削去一个郡,有的被削掉几个县。吴王刘濞一看形势不妙,这么一来必然会削弱他自己的势力。于是,他就联络了同样反对改革的楚王、赵王等七位诸侯,准备联合起来要发动叛乱。
当时吴王刘濞府中有一个郎中,叫枚乘。枚乘,字叔,西汉淮阴(今属江苏)人,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。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,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,对刘濞进行劝谏。在谏书中,他说: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。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关;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泰山。大意是: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,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。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,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,比上天还要艰难的;不过,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,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,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。但刘濞执迷不悟,加紧进行阴谋活动。于是,枚乘只得离开吴国,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不久,吴王刘濞打着“惩办奸臣晁错,救护刘氏天下”的幌子,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。公元前154年,吴、楚、赵、胶西、胶东、甾川(甾音zī)、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。历史上称为“七国之乱”。
看到叛军声势很大,汉景帝有点害怕了。此时,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。他劝汉景帝说:“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,杀了晁错,免了诸候起兵的罪,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,他们就会撤兵回去。”紧接着,又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,说他大逆不道,应该腰斩。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,批准了这个奏章。就这样,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,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。
这时,枚乘又写了《上书重谏吴王》,劝刘濞罢兵。刘濞还是不肯回头。不久,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。楚王刘戊自杀,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,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。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。
七国之乱平定之后,枚乘因为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。刘濞他没有接受这种安如泰山的策略,而是挺而走险,一意孤行,最后闹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后来,汉武帝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,可惜他还没到京城,死于途中。
安于泰山这个成语就是从枚乘给吴王的谏言而来,表示像泰山一样不可动摇。其实在《汉书》当中就有“天下之安,犹如泰山”这样的话,那么,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山当中,泰山的地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。
黄河流域是中国中原文化的发祥地。华北平原最高的大山那就是泰山了。所以早在远古时代,泰山就被人们看成安定、稳固的象征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从黄帝轩辕氏开始,就有几十位君王都很重视封禅泰山,以祈求国泰民安。
直到今天,安如泰山、国泰民安这些成语,仍然被我们用来形容国家的安定稳固,不可动摇。
您认为本页内容:有用(29)没用(5)
分享
猜您喜欢的成语:
第一个字是‘安’的成语
第二个字是‘如’的成语
第三个字是‘泰’的成语
第四个字是‘山’的成语
友情链接: 文件信息大全
© 2015~2021 古文学网 | 免责声明 | 意见箱 | 纠错 | 申请收录 | 邮件:[email protected] | 粤ICP备15004348号